第五届吴征镒植物学奖在长沙颁奖
昆明日报 | 昆明观察
2025-10-14 13:36

10月13日,第五届吴征镒植物学奖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的2025年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上正式颁奖。

颁奖仪式由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宏伟主持。

第五届吴征镒植物学奖成就奖获奖者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下称:植物所)所长汪小全研究员;创新奖获奖者为南京师范大学钟伯坚教授、植物所鲁丽敏研究员。

基金会发起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下称:昆明植物所)所长普诺•白玛丹增、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巩志忠为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牌。

创新奖有12位年轻学者获奖,分别为:2023年青苗人才成长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丁亚梅、植物所闫慧莉、深圳大学杜璇、北京林业大学郭亚玉、植物所郭仲龙、郭晓玉;2024年青苗人才成长计划入选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王楠、南京师范大学孙林华、华中农业大学杨报、植物所何雨晴、陕西师范大学周文、植物所庞肖杰。

昆明植物所所长普诺•白玛丹增、基金会理事长李宏伟、副理事长解勇,第一届和第二届吴征镒植物学奖创新奖获奖者中国植物学会执行秘书长孔宏智、成都理工大学苏涛,共同为新锐奖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牌。

颁奖仪式上,北京植物医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解勇董事长向基金会捐赠2025年度奖励基金150万元。植物医生长期关注科学公益事业,在2016年吴征镒植物学奖设立时,与基金会达成20年捐赠协议,本着“敬仰自然、崇尚科学、回馈社会”的理念,持续关注和支持着吴征镒植物学奖。

李宏伟表示,希望历届吴征镒植物学奖获奖者和全国植物科学工作者共同传承老一辈科学家孜孜以求、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为推进中国植物科学事业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新的贡献。基金会和学会将一如既往共同做好吴征镒植物学奖的各项工作,不断扩大吴征镒植物学奖的影响力,将吴征镒先生的科学精神发扬光大。

据了解,2016年7月在吴征镒院士百年诞辰纪念会上,中国植物学会和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联合设立吴征镒植物学奖。该奖项是我国首个植物学专业奖项,旨在弘扬吴征镒严谨治学、无私奉献和执着追索的科学精神,奖励为发展中国植物科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和取得创新成果的植物学科技工作者,激励植物学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贡献。吴征镒植物学奖设成就奖、创新奖、新锐奖,每两年评选一次。

成就奖获得者植物所汪小全研究员,长期从事植物进化生物学和分子生态学研究,在裸子植物的系统发生、进化和生物地理学以及青藏高原植物进化等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他带领团队重建了全球裸子植物科属的进化框架,确立了种子植物进化树中争议最大的倪藤类的系统位置;揭示了松柏类的物种多样性形成机制和分布格局成因,提出了“松属中纬度进化博物馆”假说,确定了银杉、百山祖冷杉等多种一级保护植物的进化位置,开发了精准的银杉产地溯源技术;解析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裸子植物的物种形成机制,揭示了长花马先蒿、云南铁杉等代表性物种的进化历史和种群动态,为青藏高原气候和环境变迁研究提供了生物学证据;建立了全球杜鹃花属首个高分辨率的进化树,揭示了该属适应多样化生境的分子机制。他兼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和秘书长、国家植物园副理事长等,推动了我国首个国家植物园的建立,牵头建设了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中国科学院植物科学数据中心等,为我国植物科学发展、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创新奖获得者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钟伯坚教授,长期从事植物环境适应性及进化基因组学研究,建立了早期绿色植物生命之树的系统发育框架,揭示了绿色植物起源演化与地球大气环境演变的耦合关系,阐释了绿藻适应复杂环境的分子基础。研究构建的跨尺度整合分析范式,为解决绿色植物重要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及关键性状的起源等问题提供了可借鉴框架;耦合分子钟定年与古气候演变的分析策略,为解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关键转折期的绿色植物适应性辐射机制建立新基准。这些成果革新了分子系统学的传统研究路径,不仅解决了绿色植物演化中的关键难题,更为理解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化的根本规律提供了研究新范式。

创新奖获得者植物所鲁丽敏研究员,长期从事植物生命之树重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综合植物分类学、进化生物学、生物地理学等多学科数据和方法,解析了重要资源植物类群葡萄科的多样化进程与适应性进化机制,揭示了我国被子植物时空演化格局、多样性保护空缺与灭绝风险机制,阐明了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多样性格局并提出了保护方案。这些成果为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制定针对性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支撑,提升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记者:罗昆娅
编辑:赵书勇
一审:邓磊
二审:雷晴

{{likeNum}}
分享
{{likeNum}}